選單

AI Overviews 的誕生:從 SGE 到 Gemini 的進化之路

目錄

你還記得第一次用 Google 搜尋的時候嗎?畫面上只有十個藍色連結,我們必須一個一個點進去找答案。二十多年過去,Google 不只是幫你找到網站,而是直接幫你「整理好答案」。這就是 AI Overviews(AIO) 的出現。

但 AIO 不是一夜之間誕生的,它背後其實經歷了 SGE(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)實驗階段,再搭配 Gemini 大模型的演進,才形成今天的樣貌。
本文將帶你從技術與行銷角度,一步步理解:

  • 為什麼 Google 要從 SGE 走到 Gemini?
  • AI Overviews 的運作邏輯是什麼?
  • 對企業與品牌來說,未來該怎麼應對?

從藍色連結到 SGE:Google 的第一步

心境切入

過去搜尋就像翻字典,我們輸入關鍵字,Google 給我們一堆可能的答案。
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使用者的耐心越來越少:
「我不想看十個網站,我只想要一個整理好的答案。」

深度拆解

2023年5月10日的 Google I/O 大會上,Google 正式推出了 SGE(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)
SGE 的定位並不是取代搜尋,而是「加一層 AI 答案摘要」。
當你輸入問題,除了傳統的連結結果外,頁面上方會出現一個 AI 生成的簡短回答,幫你省去比較的時間。

案例故事

舉例:你搜尋「台北親子餐廳推薦」。

  • 傳統搜尋:出現愛評網、部落客文章、Google 地圖。
  • SGE 搜尋:AI 會直接生成一段摘要,例如:「台北熱門的親子餐廳包括 A、B、C,特色是有遊戲區、嬰兒座椅,價格區間落在 xxx。」

操作步驟

  1. 使用者輸入問題
  2. Google 抓取相關網站內容
  3. AI(SGE)用生成式模型進行總結
  4. 在搜尋頁頂端給出「整理版答案」

企業面臨的新挑戰

SGE 的推出立即衝擊了傳統 SEO 思維。許多企業發現,即使 SEO 排名靠前,也未必能在 AI 摘要中被引用。根據 Authoritas 研究,SGE 可能在超過 90% 的搜尋結果中顯示,其中 62% 的引用來源來自前 10 名搜尋結果之外。

這代表:SEO 的遊戲規則已經變了,排名不再是唯一關鍵,內容的「可引用性」和「權威性」變得更為重要。


從 SGE 到 Gemini:AI 模型的進化

很多人會問:「SGE 跟 Gemini 到底有什麼關係?」

SGE 是功能,而 Gemini 則是驅動這項功能的核心引擎。Google 在 2023 年 12 月首次發表 Gemini 1.0,標誌著多模態 AI 的新里程碑。

Gemini 發展時間軸

  • 2023年12月:Gemini 1.0 發表,首次實現真正的多模態理解
  • 2024年2月:Gemini 1.0 Ultra 透過 Gemini Advanced 服務推出
  • 2024年5月:Gemini 1.5 發表,上下文視窗擴展至 100 萬 tokens
  • 2024年12月:Gemini 2.0 Flash 實驗版發表

  • SGE(功能):讓搜尋結果多了一個 AI 摘要。
  • Gemini(模型):提供更強的理解與生成能力,支援多模態(文字、圖片、影音)。

案例故事

2024年12月11日,Google 發表 Gemini 2.0 Flash,被執行長桑德爾·皮蔡稱為「所有尖端技術的縮影」。Gemini 2.0 不只是性能提升,更帶來了質的飛躍:

  • 多模態整合:能同時處理文字、圖片、影片和音頻
  • 長文本處理:支援超過 100 萬 tokens 的上下文視窗
  • 工具使用能力:可以直接調用 Google 搜尋、程式執行等外部工具
  • 思考模式:具備推理和規劃能力,能進行多步驟問題解決

操作步驟

  1. Google 爬取內容
  2. Gemini 模型理解語意
  3. 進行多來源比對,確認一致性
  4. 生成有引用依據的摘要
  5. 回傳給搜尋頁面上的 AIO 模組

AI 搜尋的本質:從搜尋到答案

不少人把 Gemini 當成是 ChatGPT 的 Google 版本。
事實上,Gemini 不單是聊天機器人而是直接「深度綁定 Google 搜尋」。這也是為什麼它在處理搜尋相關問題時,更有優勢。

Gemini 與傳統搜尋引擎的最大差異在於,它不是單純的關鍵字匹配,而是真正的「理解」。它能:

  • 分析使用者的真實意圖
  • 比較多個來源的一致性
  • 生成有引用依據的回答
  • 根據上下文調整回應風格

這種「答案經濟」模式意味著,未來的搜尋競爭將不是誰排名第一,而是誰的內容最值得被信任和引用


為什麼 Google 要推 AIO?

很多老闆會問:Google 本來靠廣告就很賺錢,為什麼要冒險改變?

市場競爭壓力與用戶行為變化

Google 推出 AI Overviews 並非偶然,而是面對多重挑戰的策略回應:

1. 競爭者威脅:ChatGPT、Perplexity、Bing AI 等工具正改變使用者的資訊獲取習慣。根據研究,40% 的 Z 世代會直接使用 AI 工具找答案,而不是進入 Google。

2. 零點擊搜尋上升:越來越多使用者在搜尋結果頁面就獲得答案,不再點擊網站。2022 年約有 25.6% 的搜尋是零點擊搜尋,這個比例持續上升。

3. 資訊過載問題:使用者希望 AI 幫忙篩選出「正確答案」,而不是自己花時間比對多個來源。

Google 的策略考量

面對這些挑戰,Google 必須在保持搜尋霸權與滿足用戶需求之間找到平衡。Gartner 預測,到 2026 年,傳統搜尋引擎流量將下滑 25%,品牌網站的有機搜尋流量可能下滑 50% 或更多。

AI Overviews 的推出是 Google 的主動出擊,目標是:

  • 在 AI 時代重新定義搜尋的價值
  • 保持使用者對 Google 搜尋的依賴
  • 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好的搜尋體驗

企業該怎麼應對?

  1. 強化網站 FAQ,讓 AI 容易引用
  2. 增加專業文章(EEAT:專業度、權威性、可信度)
  3. 定期檢視 AIO 是否有引用你的內容

常見誤區

有些公司以為「只要下 Google Ads 就沒問題」。
但 AIO 的出現,讓「自然摘要」與「廣告」分開了。你的廣告雖然還能曝光,但使用者第一眼看到的答案,可能完全不是你。

與其抱怨 AIO 搶走流量,不如思考:如何讓 AIO「搶到」的是你的內容。


SGE 到 AIO 的重大里程碑

2023年階段

  • 5月10日:Google I/O 大會發表 SGE 實驗功能
  • 5月25日:SGE 開放美國用戶申請試用
  • 8月:擴展至印度、日本等 120+ 國家,但僅限 Search Labs 用戶

2024年轉折

  • 3月22日:開始在主要搜尋結果中測試 AI Overviews
  • 5月14日:Google I/O 大會正式將 SGE 更名為 AI Overviews,在美國全面推出
  • 8月15日:擴展至英國、巴西、墨西哥、印度、印尼等 6 國
  • 10月29日:宣布擴展至全球超過 100 個國家和地區,包括台灣

2025年演進

  • 3月:在美國推出 AI Mode,提供更進階的對話式搜尋體驗
  • 5月:Gemini 2.x 系列發表,進一步提升 AI Overviews 的能力

功能演進的關鍵節點

從 SGE 到 AI Overviews 的演進不只是名稱變更,更代表功能的成熟化:

  • 實驗階段(SGE):限定用戶測試,主要驗證技術可行性
  • 商業化階段(AI Overviews):全面推出,開始整合廣告功能
  • 智慧化階段(AI Mode):更深度的 AI 整合,支援複雜推理和工具調用

對企業的衝擊與啟示

中小企業老闆最常問的一句話:「那我的網站還有用嗎?」

答案是:網站依然是基礎,但經營方式不同。
過去只要關鍵字排名高就能帶來流量,現在要思考「內容是否能被 AI 整理、引用」。

實際案例

一間台灣製造業客戶原本靠 SEO 排名帶來 30% 的流量。AIO 推出後,流量掉了兩成。但經過內容策略調整,重新設計 FAQ、增加專業文章後,三個月內他們的內容開始出現在 AIO 的摘要中,流量甚至超過以前的水準。

操作步驟

  1. 重新檢視網站 FAQ 是否完整
  2. 增加「問題導向」文章(例如「塑膠射出常見問題」)
  3. 強化 EEAT:專業作者署名、引用來源清楚
  4. 多媒體內容(圖片、影片、案例分享)
  5. 用 SEO 工具追蹤哪些頁面被 AIO 引用

常見誤區

誤區1:以為只要廣告就能解決
AI Overviews 與 Google Ads 是分開的系統。雖然廣告仍能曝光,但使用者第一眼看到的 AI 摘要可能完全不包含你的品牌。

解決方案:整合付費廣告與內容策略,確保在 AI 摘要和廣告兩個層面都有曝光。

誤區2:過度關注關鍵字密度
AI 更注重內容的語義理解和實際價值,而非關鍵字堆砌。

解決方案:專注創建能全面解答用戶問題的內容,自然融入相關關鍵字。

誤區3:忽視技術SEO基礎
認為內容就是一切,忽略了技術優化的重要性。

解決方案:定期進行技術 SEO 審計,確保網站符合最新要求。

思維升級

未來 SEO = SEO + GEO(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)


未來發展:AIO 與使用者的關係

  • 對使用者:搜尋變得更快、更直覺,但少了比較過程。
  • 對企業:網站的價值轉變 —— 不只是讓人點擊,而是成為「被引用的來源」。
  • 對行銷人員:要學的不只是 SEO 技術,而是如何讓內容「值得 AI 使用」。

最後我們整理了幾個常見的問題:

Q1:AI Overviews 會取代 SEO 嗎?
不會,但優化目標從「排名」擴張為「可被引用」。請在關鍵頁面加入結構化 FAQ、來源標註與圖表化摘要,提升被引機率。

Q2:我的網站需要改版嗎?
若現有內容多為宣傳語與長段文,建議資訊結構化(步驟、清單、表格)+作者權威標註(E-E-A-T),比全面改版更快見效。

Q3:如何追蹤是否被 AIO 引用?
品牌名稱+主題詞反覆測,並建立「被引畫面截圖+網址對照表」;同步觀察該頁的 Discover/Unassigned 流量變化與查詢字串。


AI Overviews 並不是一個小改版,而是一場資訊生態的革命。
對企業來說,這代表:

  • 如果你還停留在傳統 SEO,你會慢慢失去能見度。
  • 如果你能快速調整,讓 AI 引用你的內容,你反而能搶到比過去更高的曝光。

想了解你的網站是否準備好迎接 AI 搜尋時代? 或者面對AI的茫然?

康思迅數位,立即預約免費檢測,找到下一個行銷突破口。

相關行銷神經細胞
    加 Line 獲得免費線上資產健檢!
    你就是業界的隱形冠軍嗎?我們全力幫助你!
    加 Line 獲得20分鐘免費線上資產健檢!
    你就是業界的隱形冠軍嗎?我們全力幫助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