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單

為什麼 B2B 行銷不能只靠人脈?行銷預算配置的關鍵思維

為什麼 B2B 行銷不能只靠人脈?2025 行銷預算配置的關鍵思維

目錄

在台灣,許多 B2B 企業主特別是二代接班人,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:

「我們公司行銷不需要花太多錢,靠人脈就夠了。」

這樣的想法在過去或許有用。台灣傳產製造業靠人脈、靠董事長的人情,確實能撐起不少訂單。可是 2025 年後的市場環境早已不同:

  • 國際買家與年輕決策者,做決策前第一步就是上網搜尋。
  • 客戶關係容易因「人員異動」而瞬間中斷。
  • 市場競爭激烈,光靠朋友介紹的速度,永遠追不上數位管道帶來的觸及。

本文將結合國際研究、最新數據與台灣案例,帶你理解:

  1. 為什麼人脈不再是唯一的安全網?
  2. 品牌與制度化依賴如何降低風險?
  3. B2B 行銷預算該如何配置,才能兼顧短期與長期?
  4. 二代接班人該如何跳脫「交朋友行銷」的舊思維?

人脈行銷的限制與風險

傳產老闆的三大迷思

  1. 「老客戶會一直跟我合作」:事實是,採購換人後,舊關係可能會失效。
  2. 「認識誰比做廣告更快」:但再熟的人脈也有限,不可能無限擴張。
  3. 「數位行銷太花錢,看不到成效」:其實沒有數據,才是看不到成效的真正原因。

研究觀點:信任(Trust)與依賴(Reliance)的差異

根據 Liu 等人的研究,B2B 關係中的「信任」偏向人際互動,但它具有高度脆弱性;一旦人員異動,合作關係就可能瓦解。相對地,「依賴」是一種制度化、契約化的結構,能降低單一人脈失效所帶來的風險【Liu, 2018, The Core Business Relationship Built on Trust and Reliance】。

換句話說:靠人脈是信任,但行銷要長久,必須把信任升級成「制度化依賴」。

案例說明

某金屬零件工廠,董事長靠個人關係穩定供應給兩家國際客戶。但當主要採購換人後,因為公司沒有官網、沒有 SEO,網路上也沒有品牌資料,新採購完全不了解這家公司,轉而找了競爭對手合作。結果短短一年,營收腰斬。


品牌與制度化依賴:降低風險的關鍵

品牌是補足人脈不足的保險

Kittur 與 Chatterjee 的研究指出,B2B 依賴(reliance)雖能降低客戶的風險感知,但品牌形象會放大這個效果。

他們構建了「依賴 → 品牌形象 → 風險感知降低」的中介模型,證明品牌能讓依賴更有力量【Chatterjee et al., 2023, Role of B2B Reliance and Brand Image in Reducing Risk Perceptions】。

對企業來說,這代表即使人脈有限,只要品牌夠強,潛在客戶也會因風險感降低而願意合作。

社群網絡發展階段:從口碑到數據化

Cartwright(2022)提出 B2B 社群網絡能力的四階段模型:

  1. 靠口碑與人脈
  2. 建立數位曝光(官網、社群)
  3. 導入數據工具與自動化
  4. 多通路整合與持續優化

這顯示:光靠人脈只是第一階段,真正成熟的 B2B 企業會走向數據驅動與多通路策略【Cartwright, 2022】。

案例對比

  • 傳產 A 公司:完全靠董事長人脈,失去一個主要人脈後,業績掉 40%。
  • SaaS 新創 B 公司:透過白皮書下載+LinkedIn 廣告,在沒有大人脈的情況下,反而拿下多國市場。

結論很清楚:人脈只能當「加分題」,品牌與數據才是「基本題」。


數位行銷如何放大人脈效益?

人脈不是完全沒用,而是要透過數位手段放大。

研究觀點

Hafiz 等人的研究指出,B2B 影響者行銷正崛起,能顯著提升網站流量、潛在客數量與銷售 KPI【Hafiz, 2021】。這代表即使你沒有超強人脈,也能透過數位管道建立新的「弱連結」,放大觸及。

三種放大方式

  1. 人脈 × 官網
    • 展會拿到的名片 → 導流到專屬 Landing Page → 蒐集名單 → 後續跟進。
  2. 人脈 × 內容
    • 老客戶推薦 → 搭配案例研究或白皮書 → 提升可信度。
  3. 人脈 × 廣告
    • 參展後名單 → Facebook/LinkedIn 再行銷 → 增加成交率。

這就是「把人脈數位化」的具體方法。


B2B 行銷預算該怎麼抓?

國際數據比較

  • Root Digital (2024):B2B 平均 8.7% 營收投入行銷,36% 用於潛在客生成【Root Digital, 2024】。
  • Grey Matter (2024):整合 Gartner、Deloitte,指出 B2B 行銷預算範圍約 7–12%,不同產業有差異【Grey Matter, 2024】。
  • Forrester (2024):雖然平均為 8%,但各產業差異極大,強調要用「多維基準」對標,而不是只看均值【Forrester, 2024】。

預算配置範例(營收 10 億台幣傳產製造)

預算項目建議比例實務重點
官網 / SEO10–15%建立國際買家可搜尋到的資訊
展會 / 活動20–30%傳產人脈強化,搭配數位收斂
廣告(Google / LinkedIn)20–30%精準投放,強化名單生成
內容 / 品牌15–20%白皮書、案例、影片
工具(CRM / 自動化)5–10%提高效率、沉澱數據
彈性預算5%嘗試新平台、應對突發

多通路行銷的必要性

ZoomInfo 與 Ascend2 的問卷顯示:

  • 57% B2B 團隊已經部分自動化多通路策略。
  • 最大挑戰:預算不足與資料品質不佳【MarketingProfs, 2023】。

這代表:

  • 光靠人脈,不可能維持通路多元。
  • 需要官網+SEO(長期流量)、廣告+再行銷(短期名單)、社群+內容(建立信任)、工具+自動化(數據沉澱)。

二代接班人的三大關鍵建議

  1. 不要把人脈當唯一行銷管道
    → 人脈應該是引子,但後續一定要靠數位放大。
  2. 行銷預算要支持完整客戶旅程
    → 從曝光 → 認知 → 評估 → 決策 → 售後,每一環都需要對應預算。
  3. 數據化才能真正掌握 ROI
    → 只靠人脈無法追蹤成效,數位化才能知道錢花在哪裡、帶來多少價值。

靠人脈是過去台灣 B2B 行銷的基礎,但在數位時代,人脈只是起點,品牌、數據與數位管道才是成長槓桿

如果你的行銷還停留在「朋友介紹」階段,可能已經落後競爭者。2025 年,該思考的不只是「我認識誰」,而是「當對方 Google 我時,他看到的是什麼?」

👉 想知道你的產業預算是否合理?康思迅數位提供 免費 B2B 行銷預算診斷,幫助你檢視現況、找到最佳配置。

參考資料

  • Liu, The Core Business Relationship Built on Trust and Reliance (2018), ijoi-online.org
  • Chatterjee, Kittur, Role of B2B Reliance and Brand Image in Reducing Risk Perceptions (2023), QMUL Repository
  • Hafiz, B2B Influencer Marketing Analysis (2021), dialnet.unirioja.es
  • Cartwright, B2B Social Network Capability Model (2022), ScienceDirect
  • Root Digital, B2B Marketing Statistics 2024 rootdigital.co.uk
  • Grey Matter, B2B Marketing Budget Benchmarks gogreymatter.com
  • Forrester, Average B2B Firm Invests 8% of Revenue in Marketing forrester.com
  • MarketingProfs, B2B Multichannel Marketing Trends and Challenges (2023), marketingprofs.com
相關行銷神經細胞
    加 Line 獲得免費線上資產健檢!
    你就是業界的隱形冠軍嗎?我們全力幫助你!
    加 Line 獲得20分鐘免費線上資產健檢!
    你就是業界的隱形冠軍嗎?我們全力幫助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