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台方便,卻吃掉了利潤
台灣餐飲業者最常遇到的問題是:
「我應該把行銷費用花在外送平台,還是建立自己的品牌?」
外送平台(Uber Eats、Foodpanda 等)能快速帶來訂單,但卻伴隨 30–35% 抽成壓力。根據經濟部調查,台灣餐飲業平均淨利僅 12%【經濟部統計處】。這意味著,若完全依賴平台,幾乎沒有獲利空間。
相反地,自建品牌雖需前期投入 30–60 萬建置成本,但長期能節省抽成、掌握顧客資料,利潤差異最高可達 7 倍【Ocard, 2024】。
本文將以數據與實例,深入比較 平台依賴 vs 自建品牌 的行銷成本結構,並提供混合策略的落地建議。
台灣餐飲業現況與挑戰
產業規模與獲利結構
- 2024 年台灣餐飲產業規模達 8,463 億元,年增 7.6%。
- 其中便當/自助餐店成長最為強勁,年增 21.7%【經濟部統計處, 2024】。
- 餐飲業平均淨利僅 12%,人力、食材與租金成本居高不下。
👉 在這樣的環境下,行銷模式的選擇直接決定了餐廳的生存空間。
數位化趨勢加速
- 2024 年已有 50.5% 餐廳導入線上訂位系統
- 46.4% 導入手機點餐系統
- 43.2% 提供線上點餐服務【Eats365, 2024】
➡️ 數位轉型已不是選擇題,而是必答題。問題在於:要把錢花在平台,還是自有品牌?
平台依賴策略:高抽成與隱性風險
主要外送平台費用對比
平台 | 上架費 | 抽成比例 | 月租費 | 市占率 |
---|---|---|---|---|
Uber Eats | NT$4,000–5,000 | 35% | NT$500 | 60.3% |
Foodpanda | NT$3,000 | 32–38% | NT$300 / 兩週 | 67.7% |
Foodomo | NT$3,000 | 25–35% | 0 | 10% |
【Ocard, 2024; Eats365, 2024】 |
實際營運成本試算
假設一間餐廳月營業額 100 萬元:
- 平台抽成:100 萬 × 35% = 35 萬
- 月租費:500 元
- 廣告推廣費:2–5 萬
- 總平台成本:約 37–40 萬/月
若淨利率僅 12%,實際可用於其他營運的資金將變成 -25 萬至 -28 萬,形成虧損。
平台依賴的隱性成本
- 客單價下降 —— 消費者偏好促銷商品,拉低平均客單。
- 顧客流失 —— 餐廳無法掌握顧客資料,無法做再行銷。
- 品牌稀釋 —— 餐廳淪為平台上的「商品」,缺乏獨特性。
- 政策風險 —— 平台調整抽成或演算法,店家毫無談判力。
👉 短期可行,但長期會成為「平台奴隸」。
自建品牌策略:前期投資,長期獲利
初期建置成本
項目 | 費用範圍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官網建置 | NT$30,000–60,000 | 響應式網站+訂餐功能 |
金流串接 | 0.5–2% | 信用卡、Line Pay 手續費 |
品牌設計 | NT$15,000–30,000 | Logo、VI 設計 |
攝影製作 | NT$20,000–40,000 | 餐點攝影、形象照 |
總投入 | 65,000–130,000 | 一次性成本 |
【Oddle, 2023】 |
月度行銷預算配置(假設 20 萬/月)
類別 | 預算比例 | 金額 | 用途 |
---|---|---|---|
社群廣告 | 30–40% | 6–8 萬 | FB/IG 廣告 |
KOL 合作 | 10–20% | 2–4 萬 | 部落客 / 網紅體驗 |
線上活動 | 15–25% | 3–5 萬 | 會員獎勵、促銷 |
內容製作 | 15% | 3 萬 | 影片、圖文 |
SEO 優化 | 5–10% | 1–2 萬 | 搜尋曝光 |
成本效益對比
短期(一年內)
以月營收 100 萬餐廳為例:
- 平台策略:
年度抽成:35 萬 × 12 = 420 萬
其他費用:約 1.2 萬
→ 總成本:約 421 萬 - 自建品牌策略:
建置成本:約 10 萬(分攤)
年度行銷:20 萬 × 12 = 240 萬
→ 總成本:約 250 萬
➡️ 一年可省 171 萬。
長期(三年內)
- 平台策略:3 年累積成本 1,260 萬,顧客資料 = 0
- 自建品牌:3 年累積成本 730 萬,顧客資料完全掌握
- 三年差異:530 萬
混合策略:平台 + 自建品牌的最佳平衡
階段性發展
- 第一階段(0–6 個月)
- 平台 + 官網同步上線
- 平台快速帶來訂單
- 預算分配:平台 40%,品牌 60%
- 第二階段(6–18 個月)
- 引導顧客轉向官網 / LINE
- 提供「官網專屬優惠」
- 預算分配:平台 30%,品牌 70%
- 第三階段(18 個月後)
- 自有品牌成為核心
- 平台維持曝光,但不超過 20% 訂單
- 導入會員制度與 CRM
成功轉換指標
- 會員轉換率:平台 → 官網 ≥ 15%
- 重複購買率:≥ 30%
- 客單價提升:官網比平台高 20%
- 行銷成本控制:佔營收 < 20%
Q&A 常見問題
Q1:如果我只有一家小餐廳,是否值得自建品牌?
A:值得。即使是小店,也能透過 官網 + LINE 官方帳號 建立顧客資料庫。初期成本雖然要 5–10 萬,但比起每月被平台抽走 30–35%,回收速度其實更快。
Q2:平台是不是完全不能用?
A:不是。平台適合 短期導客與建立曝光,尤其在新店開幕時。建議的策略是「先借力、再自立」,逐步引導顧客轉移到自有管道。
Q3:行銷費用要抓多少才合理?
A:餐飲業建議 行銷費用佔營收 10–20%。如果完全依賴平台,這筆費用會被「抽成」吃掉,但如果轉為自建品牌,則能轉化為長期資產(顧客名單、品牌忠誠度)。
Q4:哪些行銷管道最有效?
A:依台灣市場經驗:
- 短期轉單:FB/IG 廣告、Google Ads
- 品牌建立:官網 SEO、內容行銷、KOL 合作
- 顧客維繫:LINE 官方帳號、會員制度
對餐飲業來說,平台不是敵人,但不能成為唯一命脈。
- 短期策略:借力平台,建立現金流。
- 中期策略:投入自建品牌,逐步降低平台依賴。
- 長期策略:品牌為核心,平台僅作補充。
👉 成功關鍵在於:不要把行銷當作成本,而是投資。
雖然自建品牌需要前期資源,但能帶來更高毛利、更穩定的顧客基礎,才是餐飲業可持續經營的解答。